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6
0

第六日:工地開張,文件打地基 🏗️

今天正式動工,但不是拿著電鑽衝進去,而是先拿一支鉛筆。因為專案要蓋樓,第一步不是亂挖,是要先畫設計圖。


Step 1:上網抄(咳,調研)好範例

一開始我先去網路上晃了一圈,看看別人家的需求文件長怎樣。結論是:

  • 有些需求文件洋洋灑灑三十頁,看得我懷疑人生。
  • 有些只寫「這是一個系統,可以做很多事」——這能叫需求嗎?

總之,先把腦袋裡的「理想樣本」畫個大概。


Step 2:描述需求,交給 AI 生第一版

接著我把需求口頭化——像是在對助理說:
「我要一個系統,可以讓不同角色互動,還要有 API、Bot 模式、訊息紀錄、監控…你幫我先寫一份 draft 吧。」

AI 果然很聽話,啪啦啪啦生出一份需求初稿。
看起來條理分明,差點讓我以為這專案明天就能上線(結果當然是幻覺)。


Step 3:人工 Review,毒舌上線

我戴起產品經理的安全帽,開始審查:

  • 使用者故事:有了,但少了細節,像「誰會真的點這個功能」沒交代清楚。
  • 功能需求:條列式不錯,但有些太空泛,例如「系統應具備高可用性」,拜託,這不是廢話嗎?
  • 非功能需求:安全、效能都有寫,可是沒有數字,沒有數字怎麼驗證?「高效能」到底是 1 秒回應還是 1 分鐘?

審著審著,我心裡只有一句話:「不錯,但還不夠。」


Step 4:反覆打磨,越敲越亮

於是開始新一輪協作:

  • 我吐槽 → AI 改稿 → 我再挑 → AI 再補。
  • 功能清單變得更具體,像「支援批次訊息排程」這種需求才逐漸浮現。
  • 架構圖也補上了,從 Gateway → Queue → Bot → Teams → User 的流程一目了然,看著像真的有工地藍圖。
  • 版本規劃多了階段性目標,不再一口氣「全世界我都要」,而是從 PoC → 雙模式 → 正式版,一步步來。

整個過程就像在跟 AI 搭積木,有時候它亂插一塊,我就把它拔掉,然後一起重蓋。


Step 5:文件產出 & 建議補強

最後生成的需求文件,已經能拿出來見人:

  • 有使用者故事(誰、做什麼、為什麼)。
  • 有功能需求與非功能需求。
  • 有架構圖和版本規劃。

不過,還有幾個 可以更好的地方

  1. 補上 API Request/Response 範例 —— 不然工程師光看需求,還得腦補格式。
  2. 錯誤處理策略 —— 錯誤要怎麼回?重試邏輯?要不要有 fallback?
  3. Quota 與流量限制 —— 如果流量暴衝,系統要怎麼保命?
  4. 安全與合規細節 —— 有寫「安全性」但沒交代「怎麼安全」,應該補明確規則。
  5. 測試案例 —— 需求檔裡最好至少放幾個驗證案例,讓 QA 不至於抓瞎。

今日小結

今天的工地沒聽到鑽牆聲,但藍圖已經拉起來了:

  • 先調研 → 再生成 → 再毒舌 → 再打磨 → 才有一份能共編的文件。
  • 過程中笑點不斷,但產出也逐漸靠譜。

明天打算開始補上範例與錯誤處理,讓需求文件更像能蓋樓的施工圖,而不是藝術海報。

👉 收兵,明日再戰! 🚀



上一篇
第五日:方法論打地基,下週蓋高樓
下一篇
第七日:與 Codex 共筆的一天,需求從草圖到工地藍圖
系列文
Vibe Code與context engineering來打造個人專屬夥伴8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